《苗语汉借词研究》
作者:王艳红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摘要
苗瑶族群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与汉族关系密切、接触深刻,反映在语言里,表现为苗瑶语言与汉语在语音、语法,特别是词汇方面有相互影响、相互借贷的现象。本书研究汉语对苗语的影响,具体研究苗语里不同时代层次的汉语借词。本书根据借词在苗瑶语言里的分布范围、语音表现、词汇时代等,对苗语里的汉借词(包括关系词)进行整理、分层,总结每个层次汉借词的语音特点,进而探讨借词语音特点反映的苗汉音韵现象、苗族与汉族的接触历史、苗瑶民族和苗瑶语言的分化、汉语方言的变迁等问题。
成果基本情况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15YJC740088)结项成果,2023年5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总字数390千字。
成果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分析了苗瑶共同词和苗语共同词里的苗瑶汉汉关系词、苗汉关系词,苗瑶共同汉借词,以及苗语湘西方言代表音点花垣腊乙坪苗语、黔东方言代表音点凯里养蒿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代表音点毕节大南山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代表音点贵阳甲定苗语里的汉借词。这些苗语方言点里的汉借词,基本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三个基本的层次。上古和中古汉借词主要为苗瑶或苗语共同词,苗语各方言还未分化,近代汉借词则是各方言已分化后借入。大南山和腊乙坪苗语近代汉借词较为晚近,反映了近现代代以来该地区汉语方言和移民的变迁。黔东养蒿苗语与川黔滇甲定苗语声调方面与中古汉语的四声八调基本对应,是明清时期沿湘黔驿道迁入的移民带入。
成果的价值和意义
民族语汉借词是各民族与汉民族接触往来的历史沉淀,是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的语言证据,对民族语汉借词进行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是对了解古代民族语言面貌有重要参考价值。就苗瑶族群来说,在近现代以前,基本没有可靠的文献资料,想要了解苗瑶族群古代的语音面貌,汉借词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其次是对研究汉语音韵学问题的价值。以往我们利用较多的是域外语言借词,如汉越语,日语汉字音,朝鲜汉字音等,但实际上民族语汉借词与这些语言里的汉字音价值是等同的,苗语汉借词数量丰富,层次清晰,其反映的汉语音韵现象值得深入挖掘。第三,对了解民族迁徙、民族交流的价值。苗瑶族群是一个流动性很大的民族,但由于缺少文字记录,其迁徙流动的历史较为模糊,通过其语言里的汉借词,我们可以看到苗族在哪个地方停留,与汉族发生了哪些方面的接触和互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如何一步步与汉民族及其周边民族变得越来越血肉相融,不可分离。
作者简介
王艳红,女, 1982年生,湖南邵阳人。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现为嘉兴大学副教授。致力于运用历史语言学、语音学、音韵学、接触语言学等方法和理论,研究民族语、汉语方言音韵问题及民族语与汉语的接触问题。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语保等多项课题,在《语言研究》《民族语文》《语言研究集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